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电源资讯
我国能量型锂电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13-11-10        阅读次数:337次

近日,媒体从清华大学丙所获悉,经由国家科技部主管的中国技术市场协会组织、中国工程院院士及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锂电池权威专家进行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一款拥有多项世界性发明专利权的高性能超能量新型锂电池在广东环宇绿奥科技有限公司研产成功,并将于11月16日—21日在深圳市会展中心举办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广东展团高调亮相。
 

      即将面世的高性能超能量新型锂电池,以新型凝胶电解质技术取代传统液态电解质技术,以内置中空弹性夹层的空芯结构技术取代传统实结构技术,实现了新型高性能超能量锂电池技术的成功超越。据北方汽车质量监督检验鉴定试验所今年5月28日的检测报告显示,环宇绿奥公司送检的 高性能A1—350AH超能量新型锂电池,其32项技术指标均大幅度超过了国家标准,并全部刷新了目前国内乃至世界大容量能量型锂电池的最高技术水平。

  
   液态电解质锂电池的安全问题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另一技术瓶颈。汽车在异常路况行驶过程中,一旦发生碰撞事故,则不可避免的会引起电解液燃烧。若电池组受到挤压会引发电池短路从而导致电池电子化学反应,存在易燃、易爆等安全隐患。采用新型凝胶电解质的高性能超能量新型锂电池,具有较高的阻燃性能和热稳定性,基本杜绝了电解质因撞车流溢引发燃烧爆炸的可能性。
 
   低温性能是检验锂离子动力电池综合性能的重要技术指标。我国权威检测机构—北方汽车质量监督检验鉴定试验所的权威检测报告显示,本次接受技术成果鉴定的A1-350AH高性能超能量新型锂电池,在低温状态-20℃放电性能在充满电后在-20℃±2℃下贮存20h,然后在同一温度下以113(A)电流放电,直到放电终止电压1.5V,放电容量347.05AH,达到额定容量的99.2%,远远超过国家标准额定容量70%的要求。该检测数据充分显示了高性能超能量新型锂电池在低温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对锂电产业而言,与安全性能和低温性能同样受到高度关注的问题,是锂电池的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环宇绿奥送北方汽车质量监督检验鉴定试验所进行强制性检测的A1—350AH高性能超能量新型锂电池进行500次循环寿命测试。检测结果显示,该电池500次循环后容量341.14AH。额定容量达到97.5%。说明环宇绿奥创造的高性能锂电池的循环寿命远远超越国家标准,而且成倍的超过《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技术要求。从上述列举的低温性能和循环寿命两项指标以及32项技术指标全部刷新了国内乃至世界大容量能量型锂电池最高技术水平。
 
  此外,较之传统锂电池生产工艺需高温烘烤50—70小时,新型锂电池仅需10分钟即可彻底完成对电池内部的除水除湿,节省了大量能源和生产成本,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评审领导小组组长温宗孔教授在参观环宇绿奥工厂锂电池生产流水线后如此评价:“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这么好的性能,如此惊人的低温性能,一定将拥有电池市场大天下的半壁江山。特别强调要重点在北京做好宣传,让北京的领导知道广东有好东西,北京的雾霾天气太严重了,当前要解决北京如此恶劣的环境污染问题,只有全面发展纯电池汽车产业才可以。而当务之急,就是寻找性能卓越的锂电池动力电池。”
 
   万春荣教授是国内久负盛名的新型能源与材料化学专家之一,曾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新型能源与材料化学研究室主任、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面对记者采访,作为目前广东环宇绿奥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万教授并没有喜形于色、满怀深情的说:“环宇绿奥的六大发明技术,是高性能超能量锂电池的核心技术,像看连续剧一样,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创新技术,在动力型锂电池性能方面目前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未来技术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陪在万教授身边的公司董事长林廷勇接着说,“万教授一生把科研工作看得比他生命还重要,现在身患重病,还在操心产品。对于万教授将毕生精力献给我国的锂电表示高度钦佩。同时也对我们作为民营企业在没有任何经济效益却能够默默坚持多年锂电池技术的做法表示高度赞赏。”
 
  环宇绿奥董事长林廷勇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慈善家,现任广东省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 
 
  董事长,近来有评价说我国的纯电动汽车技术比美国落后三十年,混合动力汽车比日本落后二十年。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又如何评价贵公司新型锂电池的技术水平?
  
  林廷勇:在经济信息高度全球化的今天,这些说法是不客观不全面的。在当今,谁能多关注商业发现,谁就能多掌握一些技术,而把商业发现转化成商业发明并进行国产化,往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有太多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我相信没有中国人做不成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应该注重科技创新,像我们的一些创新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技术是在相互借鉴和学习中得到提高的,有的外国技术来中国推销,我们委托国内科研机构实现国产化,不但成本降低,技术还更加先进。像人才的引进,我们的科研团队有美国人和日本人,这说明有些美国技术和日本技术我们也都掌握,而目前外国人却很难掌握我们的技术。

来源:全球电源网 

版权所有:苏州达同新材料有限公司